昆明新时尚gogo体育:乡村+咖啡 值得来一杯
在村里喝咖啡,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。乡村+咖啡,多了几分诗意,也成了最近的“远方”。越来越多人发现,昆明的乡村里“长出”了许多咖啡店。稻田、池塘、溶洞、竹林、樱花,这些与咖啡毫不相干的事物,却在广阔乡村里和谐地融为一体。
如果说咖啡在城市是“续命”的,那么在乡村就是放松的。春日踏青赏花,后面还得加上“咖啡”二字,在诗与远方里,少不了咖啡的香气。呼朋唤友、扶老携幼,驾车或骑行数十公里后,在灿烂的春景里品一杯“村咖”,疲惫顿消,心情也更加舒适惬意。
游客向往,乡村兴旺。一杯“村咖”,让麦田旁的小村庄频频亮相社交媒体,村集体经济扭负为正;让已经没落的老旧景区焕发生机,从而带动一方经济发展;让原本是荒山空地的坡头长出竹林,成为孩童研学玩耍的好去处;让冷清斑驳的古村落变得热闹与时尚,成为城市青年向往的创业佳地。
“天蓝云高,花红绿柳梢,心随幽洞小船漂,忘却尘世烦恼。” 春游富民县散旦镇宝石洞,即兴作一首打油诗,游客小高的好心情可见一斑。
草地青翠、樱花缤纷、溪水清澈,划小船走水路,不一会儿就到了“桃花岛”。再走陆路进石洞,玛瑙流光溢彩,沿着曲折的栈道缓缓前行,钟乳石千姿百态。接近洞口处光明突现,飘来阵阵咖啡浓香,喝一口冰凉奶咖,清凉香甜、回味无穷,刚才的疲累顿时消散。
“从栈道出来居然有家咖啡店,真是让人惊喜又意外。这种游玩模式很吸引我,之后会和朋友再来。”小高对重新开放的宝石洞评价不错。“宝石洞景区在规划、设计、施工等方面都花了很多心思,溶洞咖啡的设计,就是为了贴合当下年轻群体的喜好,跟随他们的游玩方式来布局。”富民中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,打造“溶洞+咖啡”模式,是重新整修宝石洞的重要一环,这一模式也为景区引流不少。“社交媒体上的不少博主都提到溶洞咖啡,也有很多关于咖啡的评论。从开业至今,景区人流量超4万人次,门票收入超170万元,年轻游客群体越来越多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作为富民县的重点工程,宝石洞景区的重要作用是以单点带动“散旦—款庄—东村”东部三镇文旅发展,从而带动富民县文化旅游整体发展。据介绍,宝石洞景区二期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,景区的打造将有效助推散旦镇乡村振兴。
去看稻田吧!在春日里望山看云,在白伞下聊天打趣,25℃的气温,微风不燥,咖啡温度也正好。五华区西翥街道大村社区麦和稻田,一年四季都火热,在没有稻谷的春、夏、冬日,这里的景致、空气、咖啡,同样吸引游人。
看稻田喝咖啡,治愈心灵、回馈味蕾,这样的新型旅游模式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游玩习惯。“要引流,就要做大家喜欢的东西,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喜欢乡村的什么?我考虑了很多,喜欢乡村的空气、景致,喜欢乡村的宁静、无忧,但饮食习惯得与城市一致。我首先想到了咖啡,然后是烧烤露营。”大村社区党委书记段聂自身就是咖啡爱好者,正对胃口“下药”,则事半功倍。
卖咖啡从而实现“卖风景”“卖文化”,半年时间,麦和稻田营业额达270余万元,村集体经济一跃而起。段聂把“咖啡+”模式搬到了水上餐厅,也搬到了农耕博物馆,让社区更多的土地被流转出去。咖啡和稻田不仅仅是一个网红打卡点,还成了一种文旅引流策略。段聂还在盘算着,从咖啡种植、咖啡磨豆、咖啡拉花“一条龙”方面做文章,打造研学、咖啡新农人培养等新业态。
“坐在超大的阳光房里,冲泡一壶咖啡,饿了就去吃烧烤,饭饱后到竹林散步。这样度过周末真是非常舒服,身心得到了放松。”市民张女士一边品尝手冲咖啡,一边眯眼享受午后阳光。她还顺手发了一条朋友圈:咖啡、竹林、美景,西山区白鱼口楠竹公社值得打卡。
躺在草坪上与天空面对面,在私密平享山野竹林时光,还可以在木屋中尽情娱乐。很多人在这里体验自然生活乐趣,探索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。
楠竹公社位于滇池西岸,创始人顾李是土生土长的昆明女孩。她的朋友圈里都是关于生活的美好体验,也是当下生活在城市的人渴望的一种方式:藏于某处、发现美好、悠然自得。
楠竹公社占地100余亩,以竹子为主要元素,包含种子咖啡厅、城市露营户外厨房、城市农场、竹林迷宫等户外生活板块。这里是一个属于顾客自己的舒适空间,更是一个集自然、生活、美学于一体的户外社区。
顾李爱竹子,也爱咖啡。种子咖啡厅里,一面通透而又精致的竹子展览墙上展览着400种不同种类的竹种子。顾李将科研科普与休闲游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以实现趣味教学的效果。
如今,楠竹公社已成为许多年轻人口中最潮、最酷的田园家园。文旅融合创新的故事,还在楠竹公社继续上演。顾李说,她希望打造昆明最不一样、最个性化的田园旅游体验。
村里主干道是青石板路,低头细看,还能看到当时马踏车碾的痕迹。当年老宅门口的车水马龙,如今也依稀可见。老宅的房子后墙外,几步路就是滇池,有心的咖啡师把老房子进行整修,在保留泥巴外墙和屋顶不变的情况下,将老房子变成咖啡店。
“这些老房子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,石头、泥巴取之自然,房屋冬暖夏凉,房顶上的瓦当各式各样,生动又有几分神秘。这样的环境是喝咖啡的好地方,也是我喜欢的生活。”谈到来渔村开咖啡店,咖啡师小周觉得自己已经过上了理想的生活,伴着日出开店,随着日落关店,有人来就冲壶咖啡、分享交流,没人就独自发呆,远眺山水美景。
自从成为网红打卡地,越来越多人涌进海晏村。他们手里端着冰美式,在虚掩的门缝前拍照,路边卖花和小吃的摊位也随处可见。很多人爱上了这里的生活,无论晴天还是下雨,只要待在海晏村,就够了。
来到卧龙古渔村,传统“一颗印”式建筑映入眼帘,这里以滨水部落、田坝聚落、山地群落组合成多样性乡村。
在交错有致的房檐下,几个钢制字母与黄色墙壁色调和谐。咖啡团队在咖啡产品研发、主题店面打造、创意咖啡产品销售、咖啡进口设备销售等领域,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。谈到选址古渔村,主理人老凌对这里赞赏有加:“历史悠久、环境优美,靠近滇池风景怡人,不仅能提升咖啡品牌的档次,也是游客喝咖啡的好地方。”
“我们是如此热爱滇池。”在这里开咖啡店的人都有此心思,每天的日落能治愈一切不开心。
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野、扎根乡村。他们凭着一腔热情、一片真心、一份执着,用知识、爱好、特长、手艺深耕昆明乡村沃土,把这个城市独有的饮品带到乡村gogo体育,也把游客和流量引到乡村。
“咖啡店不开在繁华的城市,而开在古村落,谁会去喝?”像这样质疑的话,老凌听过很多,而他总会回复一句话:“我卖的不是咖啡,是风景。我调的也不是咖啡液,是昆明人对滇池的情愫。”确实,每天到店里喝咖啡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,他们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有着属于自己的独处状态。
相较于城市咖啡店,乡村咖啡店从颜值到产品主打一个创意,令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感。松弛感的满足,也是不少人喜爱“村咖”的理由。爱好骑行的市民小吴每周末都要外出运动,运动结束后的最好去处,就是咖啡店。“我和朋友都喜欢山村田野,骑行完找一家咖啡店落落汗、聊聊天,是最好的放松方式。”在小吴的社交媒体上,有很多关于乡村咖啡店的探店图文。
“村咖”的亮眼表现,是乡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。大多数乡村咖啡店的经营者,是返乡青年或者来自外地的“新村民”,他们跟得上潮流、新点子多。乡村美丽的生态环境,加上不同地区的利好政策,为创业提供优良条件,为乡村咖啡店提供适宜土壤。
作为咖啡生产、深加工大省,2022年8月,云南省出台《关于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》,在业内被称为“咖六条”。措施明确提出良种良法、鲜果集中采处、发展精深加工、打造云咖品牌、建设精品庄园、加大金融支持等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和支持政策,并配套省级财政资金支持。同年,《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认定管理办法(试行)》印发,鼓励、支持打造“看得到咖啡园、触得到咖啡加工、喝得到精品咖啡、听得到咖啡故事、体验得到咖啡文化”的咖文旅融合综合体,提升云南精品咖啡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例如散旦镇,提前制定《散旦镇党建引领重点项目实施方案》,在项目前期准备、实施推进、后期服务各个环节筑起坚实“红色堡垒”。宝石洞景区项目在推进过程中,前期土地流转问题成为项目推进的“拦路虎”。散旦镇通过党支部及时介入,针对项目用地租用问题,采取“流动小板凳”形式,逐户开展“板凳会议”,用短短10天时间完成全部土地流转协议签订,让企业和群众实现“双满意”,让宝石洞景区工程顺利推进。
如今,借着乡村旅游的日益火热,稻田露营、亲子农场、农耕研学等文旅项目逐渐兴起,“咖啡+演出”“咖啡+绘画”“咖啡+文创”“咖啡+研学”等模式由此衍生,让“村咖”与更多业态擦出火花,为文旅融合、乡村振兴创造新机遇。
现代人爱喝咖啡,咖啡能承载的文化内容也很多,环境一变就是一个新消费场景。“村咖”出圈的背后,是城乡发展的深度融合。
品“村咖”,品的是什么?如许多咖啡主理人所说,将咖啡与当地特色结合,方能品出最佳口感。“秋梨拿铁”取材当地种植的白梨,清甜梨汁与苦味咖啡正好融合;“玫瑰咖啡”用当地食用玫瑰做汁,苦涩外透露着更多香气与淡雅……从一杯“村咖”中,可知几分当地的特色产业。
还能品什么?品舒适自在、超出想象的咖啡新场景,品环境优美、风景怡人的乡村新风貌。靠近滇池边的海景、日出自成特色,林木茂盛的空气、绿色自然是最大卖点,溶洞里的怪异石头、奇特地貌大有吸引力……要真正留住人气,当地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、人居环境的改造都非常重要。
“村咖”连接的不仅是乡村和城市,也串联了昆明优美的自然山水,为当地探索出一条新型旅游发展之路。乡村以其独特风貌、人文景观吸引游人,创业的年轻人以咖啡为载体,在乡村立足、谋生。咖啡就是其中的桥梁和介质,两者相辅相成。
当然,要让这些从高楼大厦回到乡村田野的创业年轻人留下来,也需要花费心思。利好的政策支持、健全的基础设施缺一不可,让人才留下来,做好“留香”后半篇文章,“村咖”才能长久,才能让人再“续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