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知gogo体育多少?
gogo体育对于不少人来说,这个问题的答案无非是那些超市常见的速溶咖啡……其实我一开始也是这样,后来习惯了喝黑咖啡,不加糖,不加奶。说到理由,有两点:一是为健康考虑;二是觉得糖和牛奶会冲淡咖啡本身的风味。
虽然平时喜欢喝咖啡,但这么多年下来,却没怎么去了解咖啡背后的东西,光顾着喝来着。
最近我找来十本书,通读之后,写成了这篇读书报告,如有不当之处,恳请斧正。全文有一点点长,7千余字,阅读大概需要16分钟。
作为一种流行饮料,咖啡的历史源远流长。关于它的起源,古老相传的说法是这样的:
公元9世纪(大概是晚唐时期吧),在埃塞俄比亚,有个人叫卡尔迪(Kaldi),以牧羊为生。有一天晚上,他发现羊圈里有几只羊不安分,跳来跳去,很精神,跟往常不一样。第二天,他找到了原因。原来白天的时候,这些羊吃过山上一种灌木结的红果子。好奇之下,他也尝了,之后就感到精神振奋。对,这种红果子就是咖啡果。
这个故事十有八九是后人编造的,但有一点倒是没错,咖啡的起源地确实是在埃塞俄比亚。而且呢,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咖啡提神醒脑的作用。
由于缺乏文献记载,咖啡这种饮料的早期演变已经很难搞清楚了。直到15世纪,大量的记录才出现。15世纪初期,咖啡已经出口到了阿拉伯半岛。到了16世纪后期,咖啡传到欧洲,此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。进入20世纪之后,咖啡走入平民百姓家,成为司空见惯的饮品。
从植物分类学上来讲,咖啡是茜草科家族的咖啡属(coffea geuns),下面有100多个咖啡种,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是阿拉比卡种(Arabica)和罗布斯塔种(Robusta),前者占据70%的市场份额。
“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”咖啡树这种灌木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高:
在全球范围内,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种植地不算多,基本上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的高海拔地区。这些区域也被称作“咖啡种植带”。
在播种之后,至少也要过三年,一棵咖啡树才开花结果。花期一般是在雨后开始,开的花像茉莉花一样短小、洁白。开花之后,再过6~9个月,果实渐渐成熟,从青绿色变成红色,跟小颗粒的樱桃很像。成熟的咖啡果也有其它颜色,比如黄色、橙色之类的,跟品种有关。
咖啡果的结构跟水果没有多大的区别,从外到内依次是:果皮、果肉、内果皮、银皮、种子(也就是我们要的咖啡豆,通常情况下,一个咖啡果里面包裹有两粒种子)。
成熟的咖啡果在摘下来后,要经过处理,才能得到咖啡豆。最简单的方法是日晒法,也就是将果子铺在晒场上,让阳光将其晒干,再用脱壳机去除已经干硬的果肉,即可取出咖啡豆。这个方法的成本低,但靠老天爷赏脸,最怕下雨回潮。因此咖啡生豆的品控就不好说。
相比之下,水洗法就靠谱得多,也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处理方法,技术含量高,得到的咖啡生豆卖相好,风味纯净。成本自然也高,特别是耗费水资源,缺水地区难以承受。于是,半水洗半日晒法应运而生。
咖啡风味复杂,归根结底是其化学成分丰富。一粒阿拉比卡咖啡生豆中,碳水化合物(也就是糖类)占一半左右,蛋白质占11%~13%,有机酸占5.5%~8%,矿物质占4%左右,葫芦巴碱(一种生物碱,味苦)占1%~1.8%,占0.9%~1.2%。相比之下,罗布斯塔生豆的脂类和葫芦巴碱占比要少一些,分别是9%~12%和0.6%~1.2%,有机酸的占比更多点,占到7%~10%,而其的含量是1.6%~2.4%,能达到阿拉比卡生豆的两倍。
生咖啡豆呈青绿色,闻起来几乎没啥味道,不溶于水,直接用来冲泡咖啡是不行的。经过烘培,变成香气逼人的咖啡熟豆,才能被萃取,或煮、或磨粉冲泡,变成一杯杯香气四溢的咖啡,供人享用。
首先是脱水。咖啡生豆的12%是水分,入锅后,开始吸热,水分不断被蒸发,炉温大幅下降。这反映在咖啡豆的烘培曲线上,如下图所示。
脱水之后,温度不断回升至150摄氏度时,开始发生美拉德反应,它是生豆中的氨基酸和还原糖之间的化学反应。反应过程中,产生大量的芳香化合物,咖啡豆也开始呈现咖啡色。
随着温度继续攀升至170摄氏度,咖啡豆中的糖开始焦化,变成褐色,并且释放酸和芳香化合物。
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反应会一直持续到第一爆。什么是第一爆呢?原来在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中,不断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汽,在气体的压力之下,豆子的体积不断膨胀,直到一个临界点。温度达到196摄氏度左右的时候,豆子爆裂,以释放内部的压力,发出砰砰的爆裂声,冒着烟和水汽。
第一爆平息后,温度会再次上升,至212~218摄氏度,豆子内的细胞壁碎裂发生第二爆。豆子颜色更深,表面溢出点状油斑。
第二爆结束后,如果再继续烘培,就进入法式烘培阶段。这是重度深烘培,碳化严重,咖啡豆表面呈现油亮油亮的黑色。
别看上面说的简单,但实际操作起来,是个精细活,考验烘培师对时间和温度的精准控制。同样的咖啡生豆,烘培曲线稍有不同,就会影响风味。就好比我们烧菜,是大火爆炒,还是文火慢炖,知易行难。
有鉴于此咖啡,不建议自己在家烘培咖啡生豆。尝试着玩,另说。直接买烘培好的咖啡熟豆省心省力。
到底是咖啡豆还是咖啡粉,最好买完整的咖啡豆。因为咖啡豆磨成粉之后,袒露在空气中,里面的大部分香气分子很快就挥发掉了。如果要买咖啡粉的话,尽量买密封好的独立小包装。
烘培程度,简单来说,浅烘培的咖啡偏酸,而深烘培的偏苦。看个人口味了,我喜欢偏苦的。
烘培日期,尽量买新鲜的,一次也不要买太多,买回之后尽快喝掉。总之,不要囤货。
咖啡豆买回来,拆封之后,像保存香料一样妥善保存。每次取咖啡豆之后,要尽量排空袋子里面的空气,再密封起来,放在阴凉、避光、干燥的地方。
人们发明了很多做法。万变不离其宗,简单来说,就是用水从咖啡粉中萃取出各种风味化合物。
其中一种经典做法是滴滤法,简单容易上手,自己在家就能做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能够制作滴滤咖啡的滤器有许多,比如法压壶、爱乐压滤器、虹吸壶、V60手冲滤杯、chemex手冲壶等等。我个人比较钟意V60手冲滤杯,构造简单,说白了,就是一个圆锥形的漏斗,截面呈V字,锥角60度,由此得名。下面以V60杯为例,描述如何冲泡一杯咖啡(提到的时间、重量、体积等数值仅供参考)。
第二步:将V60杯放在马克杯上(其它杯子或者容器都行,反正是用来盛咖啡的),再将滤纸放入V60杯中,然后用刚才烧好的热水冲洗一遍,除去滤纸本身的纸张味,以免影响咖啡的风味。完了之后,记得把杯里的水倒掉。
第四步:往V60杯中倒入25毫升热水,使得咖啡粉完全被浸润。等待30秒左右,让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掉,以免气体在咖啡粉和水之间形成屏障,影响萃取。你或许奇怪,哪来的二氧化碳?其实,这些二氧化碳是在烘培中产生的,也起到一定的自然保鲜作用。
第五步: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打圈注入25毫升热水。注水时要小心,别淋在滤纸上。每隔15秒左右以同样的方式注入热水,总共注水200毫升左右。
至此一杯咖啡就做好了。看上去是不是简单的很?但真的想做出一杯好咖啡也不是那么简单的。影响咖啡味道的变量有许多,大致可分成四项。
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咖啡豆本身的质量。其次是烘培的技艺怎么样。同样的咖啡豆采用不同的烘培手法,得到的风味也不同。
第三项是水。这可能是常常被人忽视掉。要知道,一杯滴滤咖啡的98%都是水,即使是一杯意式浓缩咖啡,含水量也高达88%左右。
用来冲泡咖啡的水最好是纯净水。我一般是直接用从超市买回来的瓶装纯净水,注意是纯净水而不是矿泉水,因为硬水中的矿物质,也会在萃取时被解析出来,从而冲淡咖啡的味道。更不要直接用自来水,如果要用的话,起码要过滤一下。否则你会喝到一股氯味,再好的咖啡豆也白瞎了,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。顺便多说一句,泡茶也一样。
除了保证水质以外,还要注意水温。咖啡中的大部分成分在高温下可以更好地溶解,理想的水温在92~95摄氏度之间。这就是为什么在之前讲到的水烧开后不直接用,而是要先搁置一会儿。当然针对不同烘培程度的咖啡豆来说,对水温的要求也有所差别。简单来说,对于深烘培的咖啡,水温需要略微低一些(92摄氏度左右);对于浅烘培的来说,水温稍微高一些(94~95摄氏度)。
研磨度,也就是咖啡粉的精细程度。研磨得越细,咖啡粉与水的接触表面积就越大,于是萃取速度越快,换句说,咖啡中的可溶性化合物越容易溶解于水中。尽量地研磨均匀,这样萃取每粒咖啡粉的速度大体上一致。因此你需要一台好的磨豆机。有传统手动的,也有现代电动的,无论哪种,基本的机械原理差不多。将咖啡豆放在两个刀盘之间,捣碎、研磨,跟过去人们磨面粉差不多,只不过尺寸更小,石头的磨盘变成了金属制作的刀盘。
咖啡粉与水的比例。这会决定口感是否强烈。咖啡粉放少了,咖啡喝起来寡淡无味。
水流。使用普通的家用水壶也不是不行,但不好控制水流,最好呢,是使用细嘴壶。这种手冲壶的出水口又细又长,呈一个S形,方便控制出水量、水流速度、落点,如臂指使。
萃取时间。咖啡里的各种化合物的溶解率是不一样的。如果萃取时间过短,就少了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香气;反之,则萃取过度,味道会比较苦涩。总之,要找到一个平衡点。
综上所述,要想冲泡出一杯令人满意的咖啡,得调整好这些变量,多试几次,跟做实验一样,最好是做到精确计量。在行家眼里,咖啡粉差上0.5克、或者萃取时间差上几秒钟,都会影响味道。为此,不妨使用一些辅助工具,诸如电子秤、计时器(手机上就有这个功能,不用单独购买)、温度计。
当然,如果你不愿意鼓捣,只想随时喝上一杯还不错的咖啡,那么有一个折衷方案:使用挂耳咖啡。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网上都能很方便地买到,我最近也在喝。
撕开外包装,你会发现,这种挂耳咖啡其实是提前研磨好咖啡粉,再封装进滤纸包,两旁各有一个耳挂,拉开之后正好挂在杯口上,取代了滤杯。使用起来相当地方便,省去了研磨、滤具。冲泡出的咖啡在味道上会有所影响。不过,能有所作为的地方还是有的,比如水流控制、水温、冲泡时间。
另一种经典的咖啡是意式浓缩咖啡,我也很喜欢。与滴滤咖啡有些不同,制作意式浓缩咖啡,要在很短的时间(20~30秒)内,利用高压和热水,萃取出咖啡油脂和其他芳香成分。
想轻轻松松地做出一杯意式浓缩咖啡,偷懒的法子是用胶囊咖啡机,你只需备好水和咖啡胶囊。这种胶囊里封装好了研磨好的咖啡粉,塞入卡槽,启动机器,会有细针刺穿胶囊,接着水先被加热,然后在高压之下流过胶囊,萃取出咖啡,从下方流入杯中。
以前工作所在的办公楼里面就有一台商用的胶囊咖啡机,有自助贩卖的咖啡胶囊,样子像是扁平的圆豆荚,扫码支付,6块钱一个,我是常客。后来发现在网上采购更划算。我自己也买过一个家用的胶囊咖啡机,尺寸小巧,用起来方便的很。不过使用的咖啡胶囊形状不同,有点像小时候吃的果冻的包装。选购时,务必看清楚匹配的咖啡机型号。
意式浓缩咖啡的特点是浮于表面的“crema”,这是由很多粉末状颗粒、水、咖啡油脂和二氧化碳组成。
以意式浓缩咖啡打底,衍生出众多咖啡饮品,比如我们熟悉的卡布奇诺、馥芮白、拿铁、玛奇朵等等,差别在于牛奶的分量、有没有奶泡、以及注入牛奶与咖啡的次序。具体就不细写了,因为我看完了也记不住,到咖啡店里点单还是分不清。
咖啡在客观上是苦的,加入牛奶之后,对冲掉苦味,口感更加柔和、顺滑。还可以拉花,也就是让牛奶在咖啡表面呈现出心形、叶形等图案,光看就是一种享受,有时候甚至舍不得破坏掉。
最后当然是好好享用咖啡啦。即使不喜欢喝咖啡的人,往往也喜欢闻咖啡。当陶醉于咖啡的芳香之际,难免让人产生错觉:咖啡就是用来闻的而不是用来喝的。
苦味和酸味是咖啡中最主要的味道。其中苦味的来源有奎宁酸、葫芦巴碱、糖醇、、二氧化碳,酸味来自绿原酸、柠檬酸、苹果酸、醋酸、乳酸、甲酸。
除了苦和酸,据说咖啡还有一股微妙的、可感知的甜味。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反直觉?我印象中,偶尔咽下一小口咖啡后,好像有回甘,但不是很确定,可能是品尝过的咖啡还不够多吧。
油脂。咖啡里的油脂越多,越有一种“黄油感”。对于滴滤咖啡来说,大部分的油脂已经被滤纸截留下了。这方面意式浓缩咖啡所含的油脂就丰富的多。
涩感。嘴里之所以感到涩,是因为某些多酚类化合物分子停留在舌头上。咖啡中的绿原酸和二咖啡酰奎宁酸会带来涩味。不管怎么说,涩味让人不喜欢,如果咖啡喝起来涩口,多半是萃取过度的迹象。
香气、味道、口感这三者的组合使得咖啡的风味千变万化。为了能准确地描述风味,人们发明了咖啡风味轮,有点像调色板。
那么风味描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?举个例子。比如说有一款咖啡的风味描述是:烤杏仁。这并不是说在咖啡中添加了烤杏仁,而是说咖啡中的一些风味分子会给人留下烤杏仁的印象。不过这么说可能还是比较抽象。而且呢,风味描述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。你觉得是坚果味,我觉得是巧克力味。还存在一个沟通障碍的问题,假如我从来没吃过烤杏仁,就理解不了烤杏仁味的咖啡到底是什么味嘛。
众所周知,喝咖啡能提神。一口咖啡下去,感觉全身的每个细胞都焕然一新。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。
为什么咖啡有提神醒脑的效果呢?这得归功于。是一种生物碱gogo体育,最早是在1820年,德国的一位年轻化学家隆格(Friedlieb Ferdinand Runge)从咖啡中提取出来。茶叶、可可中同样含有。它的化学名是1,3,7-三甲基黄嘌呤,结构式如下图所示。
你或许以为咖啡尝起来苦主要是因为。其实不然,的味道只是微微有点苦。不信的话,你可以试着泡两杯咖啡,一杯是正常的,另外一杯是脱的,基本上分辨不出来两者在味道上的差别。
当我们疲惫时,身体会释放腺苷酸分子,大脑中的腺苷受体会与之结合,进而导致神经兴奋度降下来,于是我们就犯困、想要休息。
而的分子结构类似于腺苷酸分子,进入人体后,同样可以与腺苷受体结合,使得腺苷酸分子不能再与腺苷受体结合,因为位置已经被占了。这让大脑误判,释放额外的兴奋信号。也就是说,腺苷酸分子会告诉大脑我们累了,而阻碍了它向大脑传递这个信息。
一般而言,摄入之后,大约45分钟内被人体吸收,半衰期在4~5个小时,也就是说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之后,有一半的被代谢掉。
不少人感到困的时候才喝咖啡,其实这样做,提神效果并不好。因为此时大部分的腺苷酸分子已经和腺苷受体结合了,留给的位置不多了,与其喝咖啡,不如休息。想让咖啡最大程度地发挥提神效果,应该是还不困的时候,提前几个小时喝。
除了,咖啡中还有很多成分,对身体健康有好处。比如说,咖啡富含绿原酸,这是一种植物酚,属于抗氧化物。生咖啡豆在烘培过程中,有一半左右的绿原酸会分解成咖啡酸和奎宁酸,这两者也是抗氧化物。不仅如此,咖啡生豆中的氨基酸和糖经美拉德反应生成的蛋白黑素,同样是抗氧化物。而我们知道,抗氧化物能够中和体内过多的自由基gogo体育,起到修补细胞的功效,对健康有益。
如今的研究形成的共识是,每天适量喝点咖啡,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。关键是适量,每天喝下的含量控制在400毫克以内。什么概念呢?差不多是2杯意式浓缩咖啡的量。当然这仅供参考,每个人对的耐受力是不一样的,自己把握。